Search


【重返1920:臺灣摩登文化的追尋】#1920追書去

如果不小心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重返1920:臺灣摩登文化的追尋】#1920追書去

如果不小心跌入時光隧道回到 1920 年代的臺灣,想要一圖你未能在現代實現的音樂夢,該去認識哪些人呢?從上週開始,我們一路介紹到幾位當時候的音樂人,包括作詞大師李臨秋、臺灣女高音林氏好、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。

雖然現在大家常說「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」,也會以這句話來鼓勵學音樂要從小開始,以培養一些氣質和素養,而在義務教育下,大多數臺灣人至少都會演奏一種樂器—直笛。

不過,回到 1920 的臺灣,這句話可是不太可能出現在大家的嘴裡的呢。當時的人們大多只會傳統民俗音樂,而學習樂器只為了排遣生活或是為了演出的工作,今天要介紹臺灣近代第一位音樂家—張福興,民間對於音樂疏遠的情形,因而有了改變。

出生在頭份的張福興,家中以開雜貨店為業,其實家族中並沒有人懂音樂,但他自5、6歲時就無師自通的玩胡琴,嶄露他的音樂天份。之後便一路從公學校畢業、更考上當時臺人能就讀的最高學府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。畢業後,便獲得推薦保送東京音樂學校,成為臺灣首位留日音樂系學生。(實在太厲害了吧!

總之,由於他優異的天份以及過人的努力,返臺後很快地,他便身兼數職,除了投身音樂教育外,也積極投入民間音樂的採集與推廣,還開辦了臺灣第一個絃樂團「玲瓏會」,成為臺灣西樂史上開創者的角色。同時,他也採集臺灣原住民音樂,出版了第一本臺灣原住民音樂採譜—《#水社化蕃杵音及歌謠》,1934 年,被聘任為唱片公司的文藝部長,創作臺灣流行歌曲、製作唱片,張福興也錄製歌曲成為流行歌手。

雖然相對於前幾篇介紹的李臨秋等人,張福興在當時並不算是成就突出的人,但他作為一位音樂家,蒐羅了許多音樂資料、並將其整理成可供學習的樂譜、更栽培了當時許多的音樂後進,豐富了日治時期甚至到戰後臺灣人的聽覺,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音樂。

如果回到 1920 年代,你想實現音樂夢的話,一定要拜張福興為師,如果無法拜他為師,那麼就先來 #內湖區西湖分館 讀讀陳郁秀、孫芝君的《張福興:近代臺灣第一位音樂家》吧!

※本系列圖文為說書 Speaking of Books與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Taiwan New Cultural Movement Memorial Museum共同策劃,帶領讀者重返1920年代的臺灣。並於九月份聯合臺北市圖書館與分館共同舉辦摩登文化追書去書展。

重返1920: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論壇報名由此去
9/8(六):https://goo.gl/forms/V794RyWqx0CI9bnC3
9/9(日):https://goo.gl/forms/Ilui49KOe0JgthH32
↑↑↑↑↑↑


Tags:

About author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都有使用定位地圖和導航的經驗,目的地上方顯示的經緯度,標誌著我們在地球上的位置,讓我們得知自己所身處的街道和相對的位置。 不過,尋找地球刻度的過程,卻得回溯到五百年前的地理大發現時代,經緯度的尋找、發現乃迄於確立,整整花了一代人的心血。這些尋找地球刻度的先行者,從測量太陽、月亮和天象的過程中,逐步摸縮出一套準則,最後才有了航海鐘的誕生。 那知識呢?我們可以有測量知識的辦法嗎?資訊要如何轉化為知識?幸虧人類世界有一種叫做「書本」的東西,它是用來承載知識的載體和媒介,渺小的人類就可以利用書本來測量知識。 知識是沒有邊界的怪獸,我們很難為它畫出疆界來分類。我們只能倚傍書本作為閱讀和理解知識的起點,利用書本系統地或化約地學習一套知識。 被捧讀在手上、諷誦於心上的書本就如同具體的導引,透過書本所標明的頁數和章節,我們可以得知還需要多少時間,我們可以習得這套作者給出的知識,我們得以安排閱讀的行程表。 那麼,要怎麼測量書本呢?開數、裝幀和設計是知識的表皮,許多讀者是受到書本表皮的吸引而展讀。對書本內部所蘊藏的知識進行測量的工作,則得依賴「書評」,書評可說是知識這張航海圖上的定位。 我們認為,書評是一張入場卷,邀請讀者一同審視知識。書評訴說著作者的意圖、寫作的策略和傳遞的訊息,直指書本內中的誤解和謬誤,同時又訴說書本透露的專注與創見。
如果閱讀是生活的態度,那書評絕對是優雅的試煉。 投稿、合作案請洽: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